陈曦课题组在大质量年轻恒星光变机制探索方面取得重要进展—I(W51 North)
2023-06-30 09:20   审核人:


我院恒星与星际介质研究团队博士研究生张燕坤在导师陈曦教授的指导下,在天文学期刊The Astronomical JournalAJ; JCR一区)上发表题为《Luminosity Outburst Energized by the Collision between the Infalling Streamer and Disk in W51 North》(2023, AJ, 166, 21z)的研究论文。

该工作主要探索最近发生在大质量恒星形成区W51-North中的脉泽光度爆发(202014月)的起源。论文作者使用国际上先进的厘米波干涉阵列VLA对该目标源开展了详细的K波段(1826.5 GHz)脉泽辐射成图,并从水脉泽斑的分布图中发现了前人未探测到的环状结构,这暗示了发生在该目标源中的光度爆发可能与大质量恒星的吸积盘有关。通过对比国际上先进的毫米波干涉阵列ALMA对目标源中的SiOHC3N等分子的高分辨率图像,作者还发现了一条与水脉泽环明显接触的物质吸积流。

作者从速度结构和时序分析的角度,对比了国内先进的天马65米射电望远镜(TMRT)的水脉泽监测频谱VLA观测获得的脉泽辐射频谱和脉泽斑分布图,揭示了最近发生在该目标源中的脉泽光度爆发起源于吸积流中的物质团块与吸积盘上物质的一次碰撞。该碰撞过程释放的能量迅速湮灭了目标源中的水脉泽,并引起了观测上的热波传导效应。在数个月后,该目标源中的脉泽环境才慢慢重建了起来。

该文章是目前国内外结合单孔径射电望远镜、厘米和毫米波干涉阵列,对大质量恒星形成区进行水脉泽光变起源分析的重要工作,并提出了吸积流与吸积盘相互作用而导致脉泽光变的观点,对未来开展脉泽或分子谱线观测、补充大质量恒星形成中的间歇性吸积理论等具有促进作用此工作的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张燕坤,通讯作者为陈曦教授,得到了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课题“脉泽监测及原恒星的时变观测研究”(2022YFA1603102PI:陈曦),以及广东省珠江学者人才计划资助。

 

 

论文链接: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3847/1538-3881/acd84d/pdf

1:左图~蓝色和红色为SiO外流辐射图像; 绿色为ALMA观测的1.3 mm连续谱图像;白色散点表示水脉泽斑。右图:灰色带勾勒出了水脉泽的环状结构。

2:左图~TMRT对目标源的水脉泽监测频谱;

右图~VLA对目标源的水脉泽监测频谱和水脉泽斑局部分布图。

3:左图~水脉泽斑和模拟的速度场;右图:根据观测数据获得的、对目标源的假想图。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