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体物理中心
2018-07-09 01:09   审核人:

天文物理中心的前身为1994年建立的广州师范学院天体物理研究所,2000年广州师范学院和其他几所高校合并为广州大学,成立天体物理中心。天文学科的发展依托天体物理中心,得到了学校、上级政府部门和天文界的大力扶持,2002 年,天文界两位院士——陈建生院士和周又元院士受聘申报单位特聘教授,指导天文学科发展。经过人才引进和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学科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方向不断拓宽,学科建设不断取得进展。2003 年建成天体物理硕士点和广州市第二轮重点扶持学科,2007 年获得天体物理广东省重点学科,2008 年天文观测与技术实验室获批成立广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广州市重点培育实验室,2009 年设立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岗位,2010年天体物理团队被评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第四批先进团队(全省六个),2010 年获得天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 年获得了广州市第三轮重点扶持学科,2012 年获得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2015年成立了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申报单位联合天文研究中心。2018年获得天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8年天体物理中心被认定为广州大学II级研究机构。

本研究所负责人为樊军辉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如下: 

研究领域

研究领域涵盖天体物理学、天体测量学、天文技术与方法,紧扣前沿和国内外天文大设备科学目标,主要开展活动星系核物理、致密天体物理、恒星与星际介质物理、天文技术与方法4个研究方向。

研究特色与优势:

(1)活动星系核物理:活动星系核是现代天体物理的前沿研究领域之一,主要开展活动星系核、星系形成与演化、大尺度结构、宇宙再电离等等观测研究。建有国际上主要的Blazar观测和长期光变周期研究小组,有长达20多年的理论与观测研究积累。主持杰出青年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国家级高水平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二等奖2次。

(2)致密天体物理:致密天体物理是天体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开展黑洞物理、广义相对论在天体中的应用、引力波等理论研究。单篇论文最高被SCI 文献他引132 次(有2 篇论文他引次数超100 次)。特别是有2 篇论文被诺贝尔奖得主F. Wilczek 引用。有ESI高被引论文1篇,曾获国际奖Thomson Reuters Research Fronts Award,1人连续三年进入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3)恒星与星际介质物理:主要开展脉冲星、中子星物理、致密双星、快速射电暴、伽马射线暴、瞬变源、银河系星际介质、分子云与恒星形成、河外星系超脉泽等观测理论研究。主持6项国家级和1项市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面上项目、973项目子课题等。成果在包括《自然》子刊等国际权威天文刊物发表SCI论文50余篇,发表论文得到较广泛引用。

(4)天文技术与方法:天体物理过程的数值模拟和天文信息分析方法。与国家天文台共建1.26米红外光学望远镜,获中央财政支持建设天文数据中心。方向带头人是平方公里阵(SKA)科学数据处理管理组专家,担任中方SDP总体组副组长,将极大提升本方向在天文大数据挖掘方面的力量和在SKA国际合作中的地位。

 

社会服务:

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的辐射作用,对口帮扶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帮助其建成了天文本科专业。二是科学传播,手段丰富,并形成了品牌和特色。建有广州市天文科普基地,每年接待公众参观人数近1000 人。举行科普讲座30 余场,并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向公众普及现代天文知识。作为核心,已连续参与组织了12 届广东天文学会的品牌科普活动——广东省中小学生天文奥赛,比赛规模达到5000 余人,是国内目前规模和影响最大、历史最长的省级天文奥赛。辅导本省中学生在国际天文奥赛获奖35 人次,并向国内外高校天文院系推荐其中的佼佼者。积极探索青少年科普的新形式,与澳大利亚CSIRO 联合举办了两届中澳射电天文教育活动周(2015、2016),其中远程观测活动引起了热烈反响。此外,还举办了三届WWT 宇宙漫游制作大赛。

 

关闭窗口